上一页|1|
/1页

主题:人才是工业地产扩展的关键

发表于2006-10-28
在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作为房地产转型的重要方向,工业地产正成为继写字楼、商业地产开发后的又一关注热点,国际知名代理行纷纷对中国工业地产市场加大了投入。工业地产无疑存在巨大的商机,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为此,记者就工业地产的发展前景、开发企业转型工业地产中遇到的问题等,与世邦魏理仕大中华区工业和物流服务部执行董事安豪 (Andrew Hatherley)进行了对话。

    安豪有17年工业地产方面工作经验,近期由澳大利亚调往中国,他将以上海公司为工作基地,全面负责大中华区工业和物流服务业务,进一步发展公司在香港、上海和北京地区已经建立的业务平台。

    中国房地产报:在澳大利亚的工业地产市场上您工作了多年,如今接手世邦魏理仕中国工业地产业务,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工业地产市场?

    安豪:过去的5年中,我在澳大利亚世邦魏理仕服务的很多公司是那些在澳大利亚关闭厂房转而进军中国的公司,我为他们成功租售了其中部分空置的厂房或仓库。澳大利亚有很多生产制造厂,而人口结构跟不上生产规模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匹配问题,阻碍了澳大利亚工业市场的发展,使得澳大利亚无法与中国一样,拥有低廉的制造成本。显而易见,中国的工业及物流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比起许多西方国家,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制造行业,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具备良好的持续发展势头。
发表于2006-10-28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看来,中国的工业地产市场还存在哪些不足?

    安豪:从专业的物业咨询顾问角度看,相较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中国工业及物流服务领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工业及物流服务在过去中国市场占据很小的服务范围,其实中国市场的服务需求是极其广大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工业地产将涉足更广的领域,包括售后返租,定制厂房以及区域选址等。然而,在物业设计及规范方面要做到与国际接轨仍有差距。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世邦魏理仕在中国工业地产市场上的业务发展情况如何?

    安豪:世邦魏理仕工业及物流服务部目前有很多大项目正在进行,而大部分在谈项目都涉及到保密条款,所以暂不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意见。但世邦魏理仕在一线、二线城市市场的主要工业区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与普洛斯、麦格理、AMB及Treasury集团等国际机构以及本地许多发展商也有合作关系。

    中国房地产报:进入中国后,在工业市场方面您将采取哪些策略拓展?

    安豪:客户寻求与我们合作的原因在于信任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致力于发展和建设一个大中华区工业及物流服务的典范,我们将以区域覆盖,进入租赁、销售及投资领域。我们现有的团队是12人,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我们拥有专业的工业物流团队超过100人,以服务2500万人口的需求,显然以少量专业人员投入而设法占领市场的战略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因此世邦魏理仕团队计划在短期内能以更强大的专业市场服务队伍全面扩展大中华区20个商业及工业地产市场。
上一页|1|
/1页